锚点111
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研究证实,南极臭氧层正因为氯氟烃(CFCs)排放量的减少而逐渐愈合。新的研究方法确定了人类减排所取得的成效,有95%的把握表明臭氧层恢复的势头强劲,预计到2035年可能迎来无臭氧空洞之年。
一项由MIT主导的研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: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正在愈合。这都得益于全球共同努力减少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。科学家们早就察觉到臭氧恢复的迹象,不过此次,他们凭借数据明确指出,这并非自然天气变化或温室气体增加所导致的偶然现象,而是人类行动的直接成果。
该研究的核心人物Susan Solomon是MIT的环境与化学教授。她激动地表示:“过去我们只是大致感觉到臭氧洞在好转,而此次是首次以高统计置信度量化了恢复的原因。”她的团队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公布了研究成果,显示有95%的把握认为,臭氧层的复苏主要源于氯氟烃(CFCs)等物质排放量的减少。“这太棒了,证明我们确实能够解决环境问题!”Solomon感慨道。
回顾历史,臭氧洞的故事始于1985年。当时,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每年春季(9月至12月)都会出现一个“洞”,致使紫外线直接照射地面,引发皮肤癌等健康危机。1986年,当时就职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Solomon带队前往南极,很快就查明罪魁祸首是CFCs——这些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制冷、空调和喷雾剂领域。它们飘到平流层后,会在特定条件下分解臭氧。次年,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应运而生,全球开始逐步淘汰这类物质,期望能让臭氧洞慢慢“缝合”。
2016年,Solomon曾报告过臭氧恢复的初步迹象。那时,臭氧洞每年9月开启时似乎变小了一些,但她坦言,当时的观测不够严谨,难以判断这究竟是人为努力的结果,还是像厄尔尼诺这样的天气变化在起作用。此次,她和研究生Peidong Wang决心找到更确凿的答案。
他们采用了气候学中的“指纹法”,这是一种由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laus Hasselmann开创的技术。该方法如同侦探破案一般,能够从复杂的大气变化中找出人为因素的独特印记。Solomon解释道:“大气中充满了随机波动,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嘈杂中捕捉臭氧恢复的信号。”
研究团队模拟了多个“平行地球”,有的假设温室气体和CFCs都保持不变,有的只增加温室气体,还有的只减少CFCs。通过对比,他们勾勒出臭氧恢复的“指纹”——一种因CFCs减少而出现的独特模式,涵盖了时间、季节和高度的变化。随后,他们将这个“指纹”与2005年至今的卫星观测数据进行匹配。结果令人振奋: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模式在现实中愈发清晰。2018年,信号达到顶峰,团队终于能够自信地宣称,臭氧恢复的主要原因就是CFCs减排。
“利用15年的观测数据,我们有95%的信心看到信号超过了噪声,”Wang说道,“这不仅验证了指纹法,也让我们坚信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。”他还提到,臭氧研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,只要各国迅速落实减排协议,效果就会显现出来。
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,Solomon预测,未来某一年,南极的臭氧层可能会完全恢复。“到2035年,我们或许就能看到臭氧洞彻底消失的那一天,这对我来说将格外激动人心,”她说,“在你们的有生之年,臭氧洞可能会成为历史。而这一切,都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
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的部分资助。仰望天空,或许不久之后,我们都能见证一个更加健康的臭氧层。
本文译自MIT,由BALI编辑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