锚点111
乳化剂能提升食物口感,然而研究发现,它可能会增加患心脏病、糖尿病的风险,还会扰乱肠道菌群,致使炎症缠身,其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小觑。
沙拉酱不分层、冰淇淋不滴水、松饼不发硬,这些都得益于乳化剂的神奇作用。它隐匿于无数食品之中,让食物的口感更具魅力。但近来,科学家们开始产生怀疑,这种物质或许并非全然无害。研究显示,食用常见乳化剂的人群,患心脏病、二型糖尿病乃至某些癌症的风险似乎更高。原因何在?它会扰乱肠道菌群,进而引发炎症。
你或许经常听闻,超加工食品食用过多对身体不利,而乳化剂很可能是其中的罪魁祸首之一。从能量棒、薯片到熟食肉以及汤品,这些食品正受到特朗普政府的关注。新上任的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Robert F. Kennedy Jr.宣称,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将对食品添加剂展开全面彻查。他一直坚信,这些东西是美国慢性病的主要成因。如今,乳化剂的新发现正在颠覆以往的观念。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会被身体吸收,所以是安全的,可恰恰就是这一点,使得它们能够在肠道里肆意妄为。
想要躲开乳化剂并非易事。相较于人工甜味剂或色素,它无色无味,用途广泛,价格低廉,还能延长食品保质期。塔夫茨大学食品即医学研究所所长、心脏病专家Dariush Mozaffarian表示:“它能让食物每次品尝起来都毫无差异。”不仅垃圾食品常用它,就连看似健康的酸奶、全麦饼干和早餐麦片也都少不了它。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研究主任Mathilde Touvier带领团队对12.6万种法国市售包装食品饮料进行调查,发现其中54%含有乳化剂。
食品行业却不这么认为。消费品牌协会产品政策高级副总裁Sarah Gallo辩解称,乳化剂和增稠剂能够改善口感和稳定性,并且经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严格审查。但科学家们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。Touvier团队的三项研究对9.2万到10.4万人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追踪,在控制了年龄、体重指数、家族病史等变量后发现,经常食用乳化剂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。虽然这只是观察性研究,无法确凿证明因果关系,风险增幅也不算太大,但新证据表明,乳化剂确实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,引发炎症。
一个小实验能让情况更直观地展现出来。16人被分成两组,在11天内食用相同的饮食,只是其中一组添加了羧甲基纤维素这种乳化剂。结果发现,食用乳化剂的人肠道细菌种类减少,有害菌增多,有益菌减少。甚至有两人,细菌侵入了肠道内的黏液层。参与这项2022年发表在《胃肠病学》杂志上研究的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Andrew Gewirtz表示,这种入侵可能引发全身炎症,而不仅仅是肚子不舒服。
乳化剂种类繁多,像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酯80是人工合成的,而大豆卵磷脂和瓜尔胶等则来自天然。Gewirtz认为,合成的乳化剂尤其需要警惕,特别是羧甲基纤维素常见于烘焙食品中,聚山梨酯80多用于冰淇淋。他还建议避开瓜尔胶、黄原胶这类胶类,因为它们不易被消化,会在大肠里捣乱。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Benoit Chassaing也提醒,低脂酸奶中常见的角叉菜胶也不简单,他的实验发现它会减少有益菌,增加有害菌。
那该怎么办呢?完全不吃超加工食品固然能躲开乳化剂,但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现实。Gewirtz觉得大豆卵磷脂相对安全一些,毕竟它是天然物质,吸收较快。Touvier推荐使用Open Food Facts这个众包食品数据库,查询食物中的乳化剂和其他添加剂。不过,Mozaffarian提醒,食物本身的营养才是关键:“吃点含有稳定剂的酸奶或豆子,总比吃培根、嚼糖果要好。”健康与美味,终究需要自己去权衡。
本文译自WSJ,由BALI编辑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