锚点111
英国曾在工业革命中一马当先,然而如今却深陷住房与能源危机的泥沼。政策上的失误致使生活成本急剧飙升,年轻人购房希望渺茫,城市发展受到严重限制,经济活力也被无情扼杀。
英国究竟怎么了?这个曾经孕育出工业革命的国度,如今正挣扎在能源短缺和生活成本危机之中。工业革命曾带来能源的大爆发以及生产力的飞跃,使得衣食等生活必需品变得唾手可得。可如今,英国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。英格兰银行今年二月披露,生产力持续低迷,就连英国自家的经济学家都对此感到困惑不已。在过去的16年里,实际工资几乎没有增长,政治局面则陷入了失望、豪言壮语、再失望这样的恶性循环。
一份名为《基础》的报告详尽地描绘了英国的经济困境。住房、能源、交通基础设施,各个方面都存在短缺问题。报告的作者Sam Bowman、Samuel Hughes和Ben Southwood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不明白系统为何崩坏的人,是修不好它的。”他们认为,英国最大的经济问题在于几乎什么都建不起来。繁琐的法律和习俗导致必需品稀缺,建筑成本更是全面飙升。
住房问题尤为突出。根据财政研究所的数据,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,25至34岁的英国工薪阶层住房拥有率暴跌了一半以上,而平均房价即便扣除通胀因素后也翻了一倍多。在伦敦,情况更是荒诞不经:Bowman说,低收入者住在补贴公寓里,高收入者享受着豪华住宅,而中产阶级却无处安身。城市被撕裂成了富豪与穷人的两极。“住房政策让人愤怒,”他说道,“年轻人要么挤在合租房里,要么被迫搬到郊外,每天通勤一小时,眼睁睁看着‘外人’分到免费住房,种族主义情绪也因此滋生。”
这一切都要追溯到战后时期。当时,国有化浪潮席卷英国: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诞生,数百座煤矿被收归国有,铁路、货运、电力也都被集中管理。1947年的《城乡规划法》(TCPA)奠定了现代住房政策的基础,该法案要求新开发项目必须经过国家特别批准,还划出了“绿带”来限制城市向乡村扩张。结果,私人住宅建设再也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。在过去的60年里,新建住房占总量的比例总体呈下滑趋势。
当时,TCPA被视为明智之举。战后的英国迷信国有化能够带来规模效应,认为这优于纯粹的资本主义。Bowman告诉我:“人们相信,只要规划系统合理,就能以环保的方式建好一切。”可几十年后,代价逐渐显现。审批关卡不断增多,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,建设陷入停滞。撒切尔夫人上台后,保守党在电力、燃气等领域放松了管制,但在住房政策上却遭遇惨败—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她的住房政策负责人自己就反对在自家附近进行新的开发。
住房是城市政策的核心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破败的住房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Bowman举例说,如果剑桥大学的生物技术突破发生在19世纪,剑桥可能会像当年的格拉斯哥那样,因造船业而人口暴增十倍。可如今,它仍然是一个人口不到15万的小城,被反增长的规则所束缚。其他大城市的发展也因此夭折。
交通和能源的困境如出一辙。Bowman等人写道:“英国铁路每英里的成本是全球最高的,这使得利兹成为欧洲最大的无地铁城市。”尽管撒切尔大力推广北海天然气,近年来也尝试放宽水力压裂的限制,但能源市场依旧是一团混乱。人均发电量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,单位GDP能耗在G7国家中垫底。按照这个标准,英国可能是发达国家中最“缺能”的。
稀缺是政策选择的结果。在20世纪60年代,英国拥有全球近半数的核反应堆。如今,核反应堆的建设成本远远高于亚洲,核电占比也落后于法国、芬兰等欧洲国家。北海油气兴起后,核能被边缘化。可近几年,由于地震、环保和民意压力,页岩气开采被叫停,产量自2000年以来骤降了70%。可再生能源虽然有所增长,但风能和太阳能远远不足以填补能源缺口。与法国的对比令人震惊:2003年,两国大企业的电价相当;到2024年,英国的电价是法国的两倍多。
环境革命加剧了危机。60年前,这场运动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,带来了清洁空气和水等福祉。但久而久之,规则被滥用。在英国,如果反对新项目的环保诉讼败诉,赔偿上限仅为5000英镑。“这简直就是在鼓励乱告,”Bowman说。去年,高铁项目为了保护白金汉郡的蝙蝠多花费了1亿英镑。面对这样的意外开支,还有谁敢进行基建投资呢?
英国的问题在欧洲并非个例。德国十多年前放弃了核能,但却没有弥补能源缺口,2024年上半年电价在欧盟中位居榜首,社民党也因此遭遇了二战后最惨重的选举失败。Bowman调侃道:“欧洲缺能源,英语圈缺住房,英国两样都缺。”
政客们并非没有看到问题。保守党和工党经常抱怨能源价格高、住房短缺,但口号从来都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。“很少有领导人认真思考所需变革的规模,”Bowman感叹道。要想吸引住房和能源领域的私人投资,就必须彻底改革TCPA,减少反增长诉讼的动机,推动核能和天然气的发展,迈向低碳经济。
21世纪的治理不仅仅是靠批评体制来赢得选票。进步需要清晰的愿景,找到瓶颈所在,然后通过政策来扫清障碍。Bowman等人总结道:“英国能够再次复兴,只需拆除阻挡私营部门的壁垒,让它去做想做的事情。”
本文译自The Atlantic,由BALI编辑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