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科学史上的残酷篇章:禁忌实验
## 古人为研究语言竟剥夺婴儿交流权利,甚至致其死亡
在科学史上,存在着一类因过于残忍而被称作“禁忌实验”的研究。其核心思路是剥夺婴儿的语言输入,以此观察他们自然发展出何种语言。这种做法极其不人道,然而历史上仍有人进行尝试。
最早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,古埃及法老Psamtik I让一名牧羊人抚养两名婴儿,并严禁其与婴儿交谈。他想探究孩子在无语言环境下会说什么。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记载,该实验目的是寻找“世界上最原始的语言”。
13世纪,神圣罗马帝国皇帝Frederick I据称也开展了类似实验。但据修士Salimbene记载,这些婴儿因缺乏人类关爱而夭折,他写道,孩子“无法在没有抚触、表情交流和安抚的情况下存活”。
进入20世纪,一些儿童因严重忽视或虐待成为现实中的“实验对象”。1970年,加州女孩Genie被发现时已被禁闭十余年,几乎不会说话。1980年代,乌克兰女孩Oxana因被遗弃与狗共同生活多年,也丧失了正常语言能力。1990年代,乌干达的John在丛林中长大,语言能力极度匮乏。尽管这些案例悲惨,但也助科学家深入理解了语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。
历史上的这些实验警示我们,剥夺语言和情感交流的后果是毁灭性的。如今我们明白,人类天生有沟通需求,且这种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。就像那些自创手语的孩子,人类总能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。
## 小番茄蛙的“粘液逃生术”
遇到危险时,青蛙的应对方式各异,有的喷毒,有的装死,而马达加斯加的Dyscophus guineti(俗称“小番茄蛙”)则有更奇特的招数——用粘液封住敌人的嘴。
今年7月发表在《自然通讯》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种橙色小青蛙神奇的自卫机制。它的皮肤能分泌一种浓稠胶状物质,可让捕食者(如蛇)的嘴巴被牢牢粘住,无法吞咽。
与毒液不同,粘液能立即生效,使青蛙有时间趁乱逃跑。毒液效果往往滞后,捕食者可能在吃掉猎物后才感受到中毒症状,对猎物来说为时已晚。
科学家们仍在研究这种粘液的成分及进化过程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研究这类青蛙的科学家得做好心理准备,被活生生的“天然胶水”粘住手指可不是愉快的体验。
## 雷雨天真的会让牛奶变酸吗?
19世纪的科学家终于解开了这个流传已久的谜团,牛奶变酸的元凶并非闪电,而是细菌。
1858年6月12日,《科学美国人》刊登了读者John Dean Caton的来信,他表示:“乳制品商和家庭主妇都知晓,雷雨天会让牛奶变酸。”这种说法在欧洲和北美广泛流传,甚至可追溯到17世纪。
当时,人们对牛奶变酸原因众说纷纭。有人认为是雷暴产生的臭氧影响牛奶,有人猜测是电流作用,连《韦氏词典》编纂者Noah Webster都曾提出可能是气压变化导致。
这一谜团直到1891年才被破解。Aaron L. Treadwell在研究微生物学新发现时设计实验:对经过巴氏杀菌的牛奶和未经消毒的牛奶分别施加电荷,结果发现未消毒的牛奶在模拟雷暴环境中更易变酸。即真正原因不是雷电,而是雷雨前闷热潮湿的天气为乳酸菌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。
1927年,威斯康星大学的一本奶制品生产指南总结道:“雷雨前的潮湿空气,为乳酸菌提供了理想生长环境。”尽管如今我们知道牛奶变酸与雷电无关,但这个古老迷信仍在一些地方流传,毕竟现代网友仍在争论“雷雨真的会毁掉酸奶吗?”
**本文译自Popular Science,由BALI编辑发布。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