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体免疫系统的重量是多少?

锚点111

人体免疫系统拥有1.8万亿个细胞,重量达1.2公斤。其中淋巴细胞占比40%,巨噬细胞数量虽少,但质量却将近占了一半,骨髓和脾脏是免疫细胞的主要聚集地。

人体宛如藏着一支庞大的免疫军团,近期我们为其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。结果表明,一个体重73公斤的普通人,体内约有1.8万亿个免疫细胞,总重1.2公斤。淋巴细胞数量最多,占比40%,然而质量仅占15%,主要集中在淋巴结和脾脏中。中性粒细胞数量与质量比例相近,大多在骨髓中待命。巨噬细胞虽仅占10%,却因个头较大,贡献了近一半的总质量。这张“免疫地图”不仅令人眼前一亮,还能为相关研究和建模提供切实的数据支撑。

免疫系统是个奇妙的网络,细胞、组织与器官协同作战,保护我们免受病菌侵袭。但长久以来,我们对其全貌了解甚少。为弄清楚状况,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,并结合多重成像与甲基组分析技术,估算了人体各组织中主要免疫细胞的数量及分布。别看淋巴细胞数量众多,但其个头微小,每个仅有几百皮克,重量总和仅占总质量的30%。相反,巨噬细胞、树突状细胞等“大块头”数量不到20%,却占据了60%以上的质量。如此鲜明的对比,着实让人不禁多看几眼。

要明晰这些细胞的分布并非易事。免疫细胞种类繁杂,组织结构复杂,以往的研究要么聚焦于某个器官,要么仅关注特定细胞,很难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画面。例如,有人认为肠道是免疫最为活跃的部位,毕竟它每日都要应对食物和细菌的考验。但我们的分析发现,骨髓、淋巴结和脾脏才是免疫的主力军,肠道的免疫细胞仅占3%,淋巴细胞占5%。不过,肠道也有独特之处——它拥有70%的抗体生成细胞,是体液免疫的核心场所。肝脏也颇具看点,30%的NK细胞驻扎于此,堪称免疫前线。

以往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,有采用流式细胞术的,有依靠组织切片分析的,但标准各不相同,数据难以直接比较。更有不少研究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,应用到人体上总有些不太可靠。此次我们力求严谨,整合了最新文献与成像数据,还考虑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。结果显示,成年女性的免疫细胞分布与男性相近,小孩的则根据体重比例稍有调整。毕竟,目前数据量还不够多,难以细致区分差异。

谈及哪个器官最具“免疫性”,答案或许出人意料。并非肠道,而是骨髓担当了主要角色。那里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,随时准备投入战斗。淋巴结和脾脏紧随其后,淋巴细胞密度极高。相比之下,肝脏虽仅占免疫细胞的6%,但凭借1.8公斤的体量,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。它不仅忙于解毒,还要应对来自肠道的外来抗原,可谓身兼数职。

年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。骨髓中的细胞自出生后便开始活跃,但到了童年时期,活跃部分会逐渐减少。成年后基本趋于稳定,然而一旦步入老年,细胞数量可能下降40%,总免疫细胞数量也可能减少20%。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翻倍,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则呈现两极分化:新生成的减少,已有的增多,疫苗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。性别方面也有差异,女性的免疫反应通常更强,可能是雌激素在发挥作用,但具体的分布差异还需更多数据来明确。

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细节的汇聚。我们不仅算出了细胞总数,还尝试解答一些长久以来的问题。比如,免疫系统的动态变化程度如何?感染发生时,中性粒细胞会奔赴战场,脾脏和骨髓的储备也会被调动起来。肥胖时,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能激增十倍。这样的变化警示我们,免疫系统绝非静态,它时刻在调整自身状态。

这份“免疫家底”虽详尽,但也存在局限性。数据来源多样,对淋巴细胞数量和巨噬细胞质量的估算尤为困难。相关文献较少,样本数量也不多,部分成像数据甚至来自健康状况欠佳的人,难免存在偏差。不过,我们尽可能进行交叉验证,利用独立组织分析和甲基组数据进行校准,将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未来若能运用更精准的技术,如自动测量细胞大小,这张地图将会更加清晰。

总体而言,这1.8万亿个细胞和1.2公斤的质量,勾勒出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大致轮廓。骨髓藏有后备军,脾脏和淋巴结囤聚着精锐力量,肝脏和肠道各有独特功能。如此布局,既复杂又迷人,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更多。

本文译自PNAS,由sein编辑发布。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